7月28日世界肝炎日之際,新華網特邀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王占山與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科主任侯金林教授,圍繞肝癌早篩與防控展開深度探討,聚焦AI輔助診斷技術在破解肝癌篩查難題中的作用。
談及當前癌癥初始檢出率偏低的現狀,王占山秘書長直指核心問題:肝癌檢出率低,一方面受限于現有篩查手段的效能,另一方面,如何精準鎖定肝癌高危人群并實施有效隨訪,也是亟待突破的關鍵環節。他強調,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患者數量持續攀升,在此背景下,精準識別高危人群、開展針對性篩查與監測,成為實現肝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核心抓手,更是提升肝癌整體療效的關鍵所在。
侯金林教授進一步補充道,肝臟是 "沉默的器官" ,早期隱匿性強,在病變早期往往難以被人體感知。同時,常規體檢對癌癥篩查的針對性不足,加之大眾主動篩查意識薄弱、對肝癌高危因素認知欠缺,多重因素疊加導致不少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他特別指出,肝癌篩查需遵循 "三篩而后管" 原則:首先檢查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其次通過肝彈檢查,精準測定肝臟脂肪含量與硬度;在此基礎上通過FibroScan+aMAP評分、FibroScan+FAST評分這兩個新路徑,評估肝癌風險,精準識別肝癌高危人群,最終實現全程管理。
值得關注的是,FibroScan(中文名:福波看) AI技術為解決這些問題帶來希望。該技術能精準檢測肝臟脂肪變程度,定量評估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具有無創、快速、精準等優勢。若該技術普及,將優化資源分配,完善防控鏈條,推動政策調整。對患者而言,早期檢出也能帶來更優的治療方案選擇和更好的預后,治療成本也更低。對于如何推動技術應用,王占山秘書長提出建立標準化技術應用體系、推動技術與醫療資源融合、搭建協作網絡等建議。侯金林教授則針對肝癌高危人群,在生活方式與干預層面給出三點具體建議,并借此世界肝炎日倡議:公眾應主動關注肝臟健康,早篩查、早預防、早治療,讓每一個家庭遠離肝癌。
此次專訪清晰勾勒出當前肝癌防控的現狀與挑戰,更讓人們看到了 AI 輔助診斷技術在肝癌早篩領域的巨大潛力,為筑牢脂肪肝等高危人群的肝癌防線指明了切實可行的方向。